专注、创新、厚积薄发 国产车规级传感器佼佼者安培龙的突围之路丨专访安培龙董事长邬若军

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07-07 13:48:09

  “我们选赛道其实很简单,专门挑外资企业已经做得很成功、但中国企业还没做出来的做。而一旦进入赛道,如果没有做成国内数一数二的水平,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止步。”深圳安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培龙”,股票代码:301413)董事长邬若军如此表示。

  作为深耕传感器行业超过三十年的老兵,邬若军伴随着中国传感器行业从萌芽到成长、从完全进口到部分进口替代、再到不断壮大崛起,与世界行业领先企业同台竞技,走向世界,他带领的安培龙公司也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并走出国门。在安培龙成功踏上中国长期资金市场之际,证券时报记者专访邬若军,听他讲述中国传感器的发展之路,以及安培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畅想。

  “我们行业的特征是没有太多机会主义。别的行业可能前十名、前二十名的企业都能过得很滋润,而传感器是一个高技术上的含金量、但是每个细致划分领域容量又有限的行业,全部市场就那么大,必须做到行业前几名才有机会。要做到前几名,不仅技术要达到世界领先,还要有成本优势,这就只能靠实打实的研发技术驱动,给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邬若军表示。

  邬若军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及元器件专业,这是他口中最适合干传感器的专业,1999年他创立安培龙,进军敏感器件及传感器行业。彼时,国内的敏感器件及传感器市场,主要为国外巨头所占领,国内厂商仅在一些低端品类有零星布局。由于传感器技术的研究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投入,一款传感器的研发,要6年至8年才能成熟,而且研究失败的风险很高,很少企业愿意沉下心来持续投入研发,比较主流的选择是组装,即在进口来的传感器芯体、IC基础上做功能设计,最后进行组装、测试出货。

  从创立伊始,安培龙便坚持走自主研发之路,从始至终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通过自主研发生产核心材料来提高性价比,跟国内企业合作研发配套IC,来解决“卡脖子”的痛点。“我们的竞争对手从来不是来自国内的同行,而是要跟国外的客户同场竞技。”邬若军表示。

  因此,安培龙的每一款产品,从研发面世到占有一定行业地位,周期都超过十年。“正如孕育周期越长的动物,它的生命周期也越长一样,我觉得对于产品来说也是如此,研发周期越长的产品,它的生命周期也越长。”邬若军表示。

  人感知世界,用的是耳目喉舌鼻“五官”,物感知世界,用的就是传感器。因此,传感器又被称为“电子五官”。智能时代,传感器无处不在。传感器与计算机、通信被称为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还有是不是处在国际战略竞争制高点的一个重要标志。各种传感器虽然功能不同,但原理上均是利用特定材料的某种物理特性,将采集的温度、浓度、压力等物理变量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因此材料配方、制造工艺是传感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旦掌握了这些,一通百通。

  在材料方面,安培龙凭借多年对陶瓷材料的开发经验积累,已掌握材料配方、粉体 制备等陶瓷材料技术;在工艺方面,公司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逐步建立了包括陶瓷基体制备、成型、烧结、印刷、封装、测试等垂直产业链的核心工艺技术平台,形成了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三大类产品线,包含上千种规格型号的产品。

  凭借着长期积累的平台优势,优异的产品性能,安培龙基本的产品已配套用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终端产品,包括: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东风汽车、万里扬、华为、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尔智家、东芝、三星、伊莱克斯等客户。

  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出口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99.5万辆,同比增长99.1%,将近100%。产销迅速增加的背后,是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实力,上下游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也都是大市场。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在邬若军看来,对于传感器行业而言是百年难遇的大机会,安培龙早早看到了这一机遇并布局。

  据他介绍 ,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氧传感器是汽车重要的关键功能件,对保证汽车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很重要,车厂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要考虑地位,这块市场长期主要被美国森萨塔、德国博世、日本TDK等国际领先企业所占据,国产厂商进入极难,一方面,作为安全件,整车制造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相对谨慎,对产品的验证周期较长,国内产品缺乏接受大批量实际应用的验证,非一朝一夕可以弥补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另一方面,传感器与车身相应电子控制管理系统的配合度亟待验证,由于国内汽车电子系统相对落后,适配度存在不确定性,很难进入国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体系。

  但是,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崛起,这样一些问题亦将迎刃而解。中国车企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出于对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考虑,他们支持国内企业去做国产替代,从而推动上游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行业向高端化发展。“很多时候不是做不出来,是没机会去试验,琢磨多了技术都能突破,而国产汽车产业崛起为大家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邬若军表示。

  由于车规级传感器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国产品牌目前仍处于技术追赶阶段。国内仅有少数公司具备产品研制及量产供货的能力。2012年始,安培龙及早洞悉行业态势,提前布局,着手进行压力传感器传感器的研发和创新。在持续自主研发的过程中,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取得非常巨大的技术突破和研发成果,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掌握核心技术,率先实现了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批量生产且在主机厂开始大量应用。“这些年安培龙赚的利润几乎全部投入到了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中去了,但取得的研发成果也是非常巨大的,目前,我们给国内自主品牌的车企已供压力传感器多年,前面量虽然很小,车企普遍非常谨慎,需要反复验证以及确保安全性,但一旦做进去了就好了,现在车企产能爬坡,我们也在爬坡,随国家重点推动车规级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的应用,掌握核心技术且实现一定规模化应手的国内车规级传感器企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事实上,我们这一块的增长势头很好。仅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安培龙已累计生产供应超过1000万只,后续增长仍很值得期待。”邬若军说。安培龙目前在主机厂以及配套零部件合作厂商已包括上汽集团、比亚迪、东风汽车、长城汽车等众多国内一线自主品牌车厂客户,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11 月 24 日,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于在郑州工厂下线 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实现销售突破 30万辆,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较去年同期增长148.65%,全年有望实现300万辆的销售目标。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年安培龙对比亚迪出售的收益为13,649.23万元,占据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1.82%。比亚迪跃居公司的第一大客户。安培龙为其主要销售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应用于汽车、储能领域。

  邬若军认为,国产传感器未来的市场占有率,将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相当。“通过这一轮中国新能源汽车培养出来的传感器企业,将来它的竞争力也是世界级的,一定会变成全球主要车企的主流供应商。世界级的车企将催生世界级的传感器企业,将来国产传感器行业出现年营收超过100亿美元甚至更高的企业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目前安培龙在国产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方面已占据着行业领头羊,在温度传感器方面,也奠定良好的行业地位基础。公司是工信部2019年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工信部2019年度工业强基重点产品传感器“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基于厚膜芯片的陶瓷电容式车用压力传感器》入选了工信部“2019年度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的示范项目。邬若军认为,对于安培龙这种类型的行业,应该立足于把一些小细致划分领域的产品研发到极致,做成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全国前列的单项冠军,然后通过不断地汇聚单项冠军,成就一个大企业的良性发展之路。

  他举了很多国际巨头的例子,如日本TDK、日本京瓷、德国贺利氏等,这一些企业都有着非常丰富产品品类,年销售额均是百亿美元级别,他们通过不断研发创新,力争每个品种均做进世界行业前列,产品竞争力强,利润也非常好。他们的单个品种的销售量不大,每个产品类别的销售额可能仅几亿美元、甚至一亿美元以下,但这么多产品品类累加在一起后,公司的销售额也变得很大,发展也非常良性,成就了百年企业,这也是安培龙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招股书公开显示,此次安培龙募集资金主要有四大用途:包含压力传感器建设项目、温度传感器建设项目、智能传感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上市对于安培龙来说,意味着公司有了更好的平台资源,可以引进更多的中高端人才,开发更多的产品品类,加快产品市场化。借助现有的优质客户资源,拓宽品类将快速而又低成本。老客户已经稳定了,增加品类意味双方粘性更大,他表示,“比如原来跟客户只有5个的产品的时候,我们可能半年见一次面,但如果我们品类增加到20个,基于产品关联,可能每周都得见面。”

  谈及公司未来发展目标,邬若军表示,“短期来说,希望公司的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在汽车行业得到普遍的推广,成为国内汽车电子的领先品牌。长期而言,安培龙希望成为国际领先的智能传感器企业。”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安培龙将从四个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推进,一是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提高研发水平与效率;二是完善产品体系布局,打造成熟的产业转化链条;三是扩大生产规模,优化质量管理体系;四是完善组织发展管理,打造专业化的人才管理与培养体系。

  邬若军始终把研发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个行业的本质就是研发驱动,靠组装、靠规模、靠价格战,它一定是不归路。我常常想,什么是安培龙的护城河?专利、技术、人才队伍,这些都是可能失去的,但不能失去的是创新精神,是生生不息的、来自内心的驱动力,是对于创新、对于进步的追求,这才是公司真正的护城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金智科技: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600万元至3300万元 同比增长43.38%至81.98%